找到相关内容364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唤醒沉睡的佛(3)

    对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的认识,以及对空性有所了知之故。精神导师们能够示现神迹,是由于他们殊胜的理解,不受外在相对真理的二元影响所致。“大成就者”及菩萨已经解脱他们自己的二元,所以...在进化的,这是密续的特质,它说明真理的各个面向。并没有一个固定、快速的公式,可以说明五毒与五智的互动,但有一个一般性的描述。五毒是指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型态,五智则指思想与行为的正面型态。两者的关连,是...

    泰·锡度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046512.html
  • 云门宗禅诗

    ” 《人天眼目》卷2“函盖乾坤”指绝对真理遍布天地之间,涵盖整个宇宙; “目机铢两”指师家为断除学人烦恼妄想,超越语言文字,促使学人内心顿悟; “不涉世缘”,指师家应机说法,施行活泼无碍的化导。后来...对应,便会沐浴在自然物象静谧而明洁的光辉中,从而在风月山水中感受到永恒绝对的自性,并获得“秋云秋水,看山满目。这里明得,千足万足”同上卷16《法秀》  的圆满自足。云门宗指出,对山水真如的感悟,不仅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146907.html
  • 《楞伽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海头黑。”  《碧岩录》本则圆悟垂示说:“夫说法者,无说无示。其听法者,无闻无得。说既无说无示,争如不说;听既无闻无得,争如不听!”绝对真理,是无说无闻之境,故终日说而非说,闻而非闻。“如今人只管去...本身。“正智”为洞察妄相的智慧,“如如” 为彻悟性的“真理”。据《楞伽经》卷4,“是说为名,施设众名,显示诸相”。设立种种的名相,是为了表示种种现象。但“彼名彼相,毕竟不可得”,要追究名相的根本,却不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546912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特质(1)

    如俗语说「从现在开始亦不迟」,若以挽回的决心与努力去做,逆境与不幸是绝对可以挽回的。世间并不是固定的,这种诸法无我之说,应为人生的真理。为佛教中心思想的缘起说,是以此无我说为基础而建立的。   以上...因观察缘起而开悟成佛。由此可知缘起思想为佛教之根本。这是社会人生的真理,虽是佛教的世界观,人生观,但并限於佛教,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,此乃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(注一)。缘起说被认为是有普遍妥当性的客观性...

    水野弘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846950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特质(2)

    ,对於已开悟并体得在理论上、实际上完全无误的绝对真理之佛与佛弟子的言说,认为毫无错误而相信。因此,信是就未到未达者而说的,对已到已达者,则以开悟显现出来。若其所信的是错误的,则成为妄信、迷信。故所信的,必须是绝对确实的真理方可。   如前所屡述,佛教的教理,是极为合理性的,正确的信此教理,不会变成妄信或迷信。所谓不坏净之信,究竟是信什么呢?那就是对佛、法、僧、圣戒四种的信。可以说,就是相信三宝与...

    水野弘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946951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6)

    论师的理解,不论如何矛盾,均可以成立。但本质上,它们又只是假说,达不到绝对真理。  三论宗关于“中道实相”的理论,同样具有这种色彩。吉藏发挥《中论》的“三是偈”说:“一者因缘是空义:以因缘所生法即是...纷争很多,有时波及全国,但三家在维护君主专制国家方面,是绝对没有分歧的;佛道都积极地吸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,作为自己的教义和戒条,也没有问题。但是,佛教凭借着自己多种精纫的哲学体系,在理论领域遥遥领先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047045.html
  • 一行禅师著:观照的奇迹 (3)

    均属因缘和合,假而不实,唯有通过「般若」对世俗真相的认识,才能把握绝对真理,达于觉悟解脱之境。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,亦为诸部般若经集大成者。  ⒃白隐禅师(Hakuin,1685~1768):日本江户...,直探真理的核心,因为实相是完整而无法解析的。  时间就像空间一样,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标记,而在须臾一瞬间就包含了三世: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  「此地」只适用于当下的「此刻」,既非过去亦非未来。这是因为...

    一行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4647604.html
  • 圆测佛学思想的特点

    相会”。但问题不仅在于主观性,而且在于客观的变化性。所以真正的存在和真理不在于世间相,因为主观的相对性和客观的变化性充满于有为界,所以绝对真理首先要离开有为界,至少要达到“我空”、“法空”。特别是从...因为佛学本身的主题就是达到精神之绝对境界,所以圆测为真理作疏正好体现了这一点。   圆测思想大致结构是:最高范畴是被视为“瑜伽行中观”的“胜义谛”。此“胜义谛”的属性和背景是“瑜伽行中观”;存在形态...

    智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74796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

    行,即思虑。“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”是最高的绝对真理,无相的绝对境界,并非相对的思虑和语言所能凑泊的。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继承印度佛教的直觉方法,又参照中国儒、道的直觉思维,着重对直觉以及直觉与语言的关系...时间、各类事物、现象和存在、世间认识、最高真理、涅盘境界等,强调这一切都是空。《放光般若经》第18卷《信本际品》说:“一切诸法性皆空”(同上)。在般若学看来,一切现象都是空,都是本性空寂的。故此,修行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5148145.html
  • 四十五年来中国大陆鸠摩罗什研究的综述

    真理,要求真理必须是具体的;反对从原则出发,要求把原则放置到一定条件下考察。这在佛教认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贡献。”他反对具体真理的要求,同他否定绝对真理的联结起来,反而变成了导向相对主义的阶梯,在观念...不是绝对的,如果我们对古印度的情况比较了解,甚至只要多看看《高惜传》的话,那么,这种直呼其名的例子太多丁。罗什祖先来自于印度,有着印度血统,但是他的出生地是在龟兹,母亲是当地人。古人之所以把他列为印度籍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2549366.html